面对矿山采空区塌陷、岩溶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工程研究中心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遥感等综合技术手段,做到快速响应,并服务国家的应急突发事件。评估期内,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12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参与了3项矿区采空区塌陷应急突发事件和1项民航飞行器事故的应急搜救工作。
典型案例1:“3·21”东航航空事故救援关键技术支撑
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团队参与了“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搜救工作,探测成果得到救援指挥部的高度认可。“3·21”东航飞行事故发生后,根据指挥部的部署,工程研究中心抽调地质、遥感、地球物理、地质灾害监测等专业精干力量,从三个方面为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对事故发生地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条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利用无人机对事故区域开展航空摄影,进行全自动数据处理,对比分析事故发生前后坠落区的遥感影像,快速圈定了飞机坠落的影响区域,并为开展核心区的探测和边坡安全监测提供基础资料。二是开展核心区的地下探测。重点分析了飞机撞击对地表和岩土层的结构破坏、掩埋的飞机残骸探测等问题,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制定探测方案。使用探地雷达、电测深等测定飞机撞击对浅部岩土层的破坏,进行核心区快速的精细扫描和解译,了解核心区地下的异常分布情况,基本掌握了飞机残骸在地下的大致分布和深度,为研究制定核心区域开挖方案,开展搜寻工作提供支持。三是防范次生灾害。飞机坠落区两侧存在高陡坡,山体斜坡受客机坠落冲撞和搜寻开挖等影响,部分表层岩土结构变松散,斜坡稳定性变差,在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崩塌、滑坡灾害。已对事故区斜坡和高陡的道路切坡安装专业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斜坡的动态变化,及时预警避让,保护救援人员的安全。根据救援开挖方案,对核心区周边山体进行持续监测,为救援队伍提供安全保障。技术团队负责人吕玉增教授受邀参加了“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举行的第九场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搜寻救援探测的具体情况(图1)。

图1a “3·21”东航事故搜救现场数据采集情况

图1b “3·21”东航事故搜救场景及新闻发布情况
典型案例2: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关键技术支撑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浦东生产基地东区动力站周边十字路口局部草地及邻近路面发生了塌陷(图2)。塌陷区域大量管线已经处于悬空支撑状态,地表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干扰车辆和人员的正常通行。工程研究中心利用雷达、高密度电法等高精度电磁探测方法对塌陷区进行了探测,在路面布置大小为1.0 m × 0.5 m的测网,平行路面11条测线,垂直路面5条测线。圈定了一处面积约为15 m2的道路塌陷,另一处面积约1.5 m2的道路塌陷,塌陷平均埋深约为0.5 m;并对管线泄漏是否引起地下积水进行了分析,为塌陷区域的安全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图2 塌陷现场探测与实测雷达三维剖面